回归经典

来源:曹文轩的博客

这是一个追求时尚的时代,阅读也是如此。

时尚成为一望无际的灿烂花田,人们犹如采蜜之蜂蝶,嗡嗡然飘飘然趋之如潮,唯恐那花田于瞬间烟消云散。即使少年儿童的阅读,也是沉浸在一片令人眼花缭乱的热闹之中。某些光怪陆离的卡通,故作痞子的一些少年写作,铺天盖地、咋咋呼呼、一副反叛面孔、一口野蛮腔调、一股深秋凉风的网上文学,吸引了成千上万双纯情而又充满好奇的眼睛。这些图画与文字,最大的功能就在于让那些涉世未深的孩子陷于欢乐的疯狂。

这是一个享乐主义的时代,一个平庸的时代。相比从前,人们虽然少了温饱之虞,但也失去了心灵的丰盈和目光的深沉。在一片毫无质量的傻笑之中,人的心灵变得苍白,目光变得浅薄。浮躁人生,从此开始。

此刻,我们谈论对经典的阅读,就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有意义。只有回到对经典的阅读上、将阅读经典作为阅读的基础,我们才有可能获得一个理想的阅读格局,也才有可能将我们从享乐主义的泥淖中解救出来。经典就是有这样神奇的力量。

何为经典?在我的印象中,它们犹如高山,我们需要仰视。如此阅读,是愉快的,却又是神圣的。与这样的书籍邂逅,是一种幸福。其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修炼。它们会在悄然无声之中,将阅读者引入一个圣洁的世界,一个使灵魂得到净化的世界。对一般读物的阅读,是平视的,甚至是俯视的。这样的阅读,果然快乐,但一个人如果总是在这样一个阅读状态中留连,是难以获得精神上的提升的,过于的轻松与平易,过于的放肆与轻慢,会使我们的人生失去应有的庄严与凝重,甚至会跌落到一种玩世不恭的境地。强调阅读经典,就是因为经典为我们确定了一种境界。这种境界非平视所及,因为它在我们的上方,需要我们仰视。仰视是人类的一种必要的姿态,在这一姿态的确立过程中,凡世的嘈杂渐渐遁去,心灵的杂念渐渐淡化,那时我们看到了天穹,看到了太阳,我们的肉体与灵魂开始了腾飞。在一番严肃与认真中,在一番陶冶与感化中,我们变得纯洁与高尚。这一姿态,是优雅的,是经得起审美的。

悲悯情怀是经典的基本品质。经典名著,无论是喜剧的还是悲剧的,都衬着这个浑厚的底子。它在做一个与天地共在的文章——感动的文章。它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深刻的思想,还有情感。经典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它有情感教育的功能。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既是一个穷凶极恶地追求物质的时代,也是一个穷凶极恶地追求思想的时代,而一个同等重要甚至是更为重要的东西却被忽略了,这就是情感。殊不知,情感是人、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人类社会之所以维持了数千年的运转,就是因为有“情感”二字的温馨浸润。而这个一门心思用在所谓“现代化”的时代,人的情感正在日甚一日地变得淡漠。面对这样的状况,当下的文学(包括儿童文学),非但没有警觉,却在推波助澜。当成人文学如同挖掘财宝一般挖掘人性的丑恶而企图达抵冰冷的深刻时,儿童文学则借口当下生活痛苦不堪而将文字大量交给了嘻嘻哈哈、热热闹闹。不断制造的雪片一般飞满天空的文字,目的却只有一个:嬉笑。与成人文学一样,儿童文学也在放弃感动的文章。这样的情况实在是糟糕。我们有理由重新看重经典名著。因为,这些经典所营造的世界,正是一个情感的世界。这个世界,无论是在笑声中还是在哭泣中,都在张扬使人变得更加人性化的悲悯精神。受伤的心灵可以在这里获得慰藉,冷漠的心灵可以在这里重新点燃情感的热火。它们将告诉读者,情感是多么的重要,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值得加以颂扬。

记得在一次会议上我这样说过: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回到经典性的文字,长期沉沦在轻飘的、只有快乐而没有忧伤的时尚文字之中,那么,我对这种阅读在建构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培养孩子优良的心理素质方面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则表示深深的怀疑;时尚阅读是必要的,但一种正当的、有效的阅读,应该将对经典的阅读看成是整个阅读过程中的核心部分;一个孩子的理想阅读,应从经典开始。

我喜欢这样的一种表述。